合勤專訪》小而美銀髮宅 未來主流

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(右一)表示,烏日共生宅與在地社區需求結合,在市場接受度上會漸次發展出來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(右一)表示,烏日共生宅與在地社區需求結合,在市場接受度上會漸次發展出來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(右一)表示,烏日共生宅與在地社區需求結合,在市場接受度上會漸次發展出來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
對於銀髮產業在台灣的型態,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認為,大型園區及獨棟的共生宅,是兩種不同的高齡宅模式,前者是園區或養生村概念,後者是單棟的住宅,就像烏日共生宅,由於所處區位不同,和在地性的連結也會有所不同,高齡長輩在入住之前可多作其特色比較,來選擇最適合的安養居所。

李柏憲分析,園區的話,由於需求的腹地大,因此大多以設在郊區居多,而共生宅則由於獨棟,因此可設在市區內或市區週圍,與市區發展的連動性亦比較高。

「量」與「營運品質」須對等

其中李柏憲也特別提醒,「量」與「營運品質」必須對等,倘若提供的量很多,但卻缺乏好的營運去支撐,反而會成為另一種不足的問題。

他進而分析,大型園區是500、600戶,到千戶的量體,對開發商是大案,但客群完全偏65歲的客群,這時產品的設定是否完全符合,也需要時間來印證,可能得花好幾期來處理。相對來講,位於市區內的獨棟共生宅、銀髮安養宅,因為與環境連結不會太遠,因此這種社區型「小而美」的銀髮宅,未來在台灣社會應仍較為主流。

包括在與雲林縣、新北市、澎湖縣政府來訪烏日共生宅的官員交流過程中,李柏憲也發現,這些地方政府已跳開園區的概念,希望走「複合式」型態。

李柏憲認為,外界對園區總存有規模經濟的迷思,認為大型的園區,服務提供才完整,但實際上,大型的園區,第一階段要導入所有服務很不易,因為人數太多,反而經濟規模效益發揮的時間必須拉長。

小規模共生宅調整空間較大

反觀小規模的共生宅,隨週邊環境需求應變的彈性較大。他舉烏日共生宅為例,非42%住宿空間,拿來作為咖啡廳、餐廳、日照中心、上課教室,這些都是因應社會、社區的需要,兼含餐廳、護理之家的機能,這種小量體的,特製化的型態,隨時都有彈性調整的空間。

李柏憲進而舉例,很多無法列入「長照abc」的長輩,就可來使用上述的空間。例如,當必須臨時出差,無法陪伴家中長輩,卻因為未事先登錄也無法送到長照b日照中心時,就能送到共生宅,一樓咖啡廳就有「照顧服務咖啡館」的功能,可讓長輩待一個早上收費500元,而且供午餐,帶有陪伴,且有活動進行,不比長輩在家裡差。

新「地緣性」定義正在成形

烏日共生宅與在地社區需求結合,多元化的例子不少;李柏憲細數,在住房方面,甚至還有迎娶作為新娘房,或是作月子的要入住,此外也有並非台中在地人的長者,因為女兒嫁到台中來,為了跟女兒有更好的地緣互動性而選擇入住烏日共生宅,也讓李柏憲看到新的「地緣性」定義正在成形,上述例子均意味烏日共生宅在市場接受度上的多元與豐富,會漸次發展出來。

工商時報 朱漢崙 

合勤健康共生宅: https://www.twhochin.com/

分享到Facebook
分享到 Twitter
分享到Linkedln
Scroll to Top
回到頂端